這一次金馬影展多了音樂電影的單元
每一片都很不錯的感覺
但是為了不讓荷包大失血
只能挑部分來看,包括: 超脫末日,紐約娃娃,龐克精神,魔鬼詩篇。



超脫末日 Last Days 

GUS  Van San和Kurt Cobain是好朋友,因此Gus拍這片Last Days雖然欲蓋彌彰地說,只是以Kurt Cobain為藍本描寫樂手Blake死前兩天的身心狀態,不如說其實是,以Kurt Cobain和Nirvana的樂壇地位,要是這部電影拍得不如樂迷、家人、團員所意,恐怕是少不了暴動跟官司.....orz

說實在的我還真得一時沒辦法把Nirvana和超脫連在一起,不過後來覺得,一個樂團翻成"涅盤"大概就遜很多,倒是翻成"超脫"感覺比較流行,又保有涅盤的部分含意(搞不好洋人也搞不太清楚Nirvana的真正含意)。

回歸正題,GUS把整個影片的步調調整成嗑藥過後的視覺狀態,一切都是緩慢的,
以手持攝影機的自然晃動,跟隨著Blake的身影在樹叢間溪流間蹣跚移動,以外在環境反映出Blake的內心。
GUS似乎也不打算拍成劇情片,反而有點像是偽紀錄片一樣,以去劇情姿態,要觀眾以客觀第三者眼光,在知道結果的前提下,旁觀Blake內心狂亂的痛苦。敘事方式則是以樂團不同人的觀點,重新剪接而非線性時間思考。一開始連配樂都沒有,靜默當中跟隨著Blake的步伐隅隅獨行,可以感受到生前兩天尚在戒毒的Kurt,是處於一種孤單的小宇宙狀態,無人能進入,silent and lonely....

在氣壓很低的時候突然爆發了Blake的獨唱,撕裂了起初營造的靜默。
那首歌好好聽,像是一種,渴望,在沙漠之中。
Death to Birth是一種Nirvana。
賽佛林是VU/Venus In Furs的歌。
一種溫和一種撕裂。

國別:美
年份:2005
片長:97min
規格:35mm
2005坎城影展最佳音效設計 / 2005西雅圖影展 / 2006香港國際電影節

葛斯范桑的青春死亡三部曲最終章,隱喻了「超脫」主唱寇特柯本之死。極簡的對白、沉緩的步調、絕望的氛圍,徹底顛覆了搖滾傳記片的傳統模式,成為形式上反高潮,內容上反英雄的作品。透過孤立的鏡頭,觀眾目睹了寇特柯本生命的末章,並未如烈焰般熊熊燃燒,而是逐漸枯萎凋零。他成為另一位預知自己死期的搖滾亡靈,一步步邁向困惑人生的終點。

-------------------------------------------------------------------------------




紐約娃娃大概是目前看過電影最好看前幾名的
雖然說這是一部紀錄片
但是導演整理的功力很好
氣氛也很會帶
常常可以導引Arthur說出一些很有趣的話
而說到這位搖滾史上最著名的活雕像Bass手
真的狠僵硬
我本來以為他的僵硬是因為年紀大了
但是他彈Bass又很靈活
這難道是上帝的決定?
Arthur在信摩門教之後
越發是有一種可愛老人風味
能夠在死前重返榮耀
則是上帝給他的禮物吧^^

Bad gir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QAqPrNvjow
Looking for a kis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Z5lJVNITXA
2006/7/28 NY dolls在Tower records (唉可是已經沒有Killer Ke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N1kBzAjvY0


紐約娃娃 New York Doll 
導演:葛雷懷特萊(Greg Whiteley)
國別:美
年份:2005
片長:75min
規格:35mm

得獎記錄: 2005日舞影展入圍

龐克樂團紐約娃娃的貝斯手亞瑟肯成為虔誠的摩門信徒,在圖書館做著平凡的工作。他的人生在55歲這年發生改變。頭號樂迷Morrissey希望樂團暫時復合,於倫敦表演一場。幾經考慮,亞瑟肯重回塵世,踏上令人魂牽夢縈的搖滾舞台。與昔日夥伴共享了美好的一役,也經歷了人生中最榮耀的旅程。

-------------------------------------------------------------------------------



這一部紀錄片是僅次於紐約娃娃第二喜歡的音樂紀錄片
而讓人覺得慶幸的是,相較於NY dolls的bass手的晚年
Daniel是一個很有福報的人,
他周圍的人都是好人都在保護他幫助他
才不至於一個天才早早殞落於人世間
(一般天才都是這樣吧@@)

他在繪畫上的天份也是讓人嘖嘖稱奇
比起來目前台灣的眼球先生
(外劇場也有演出)和最近狠流行的北歐設計品牌的怪物系列
這些設計根本沒什麼,Daniel老早就把Mr. Eyeball當作自己的註冊商標了
而他的作曲則是偏向素人,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
因為他的歌就在寫他每天的生活每天的思考每天的想法
感覺上更像是吟唱詩歌可以一邊唸一邊唱

他好像一出生就知道自己要當藝術家
不然怎麼會老是帶著DV跟tape一直在蒐集素材呢?
這不是一般青少年會作的事情吧?
尤其是在那樣的年代,影音的刺激都還不是那麼發達
要看MTV還得就著小電視哩
更不用說他小時候喜歡自導自演一人分飾多角
自己拍起小電影@@

他所拍攝的繆斯女神-His Lorlly
真的是個美女^O^而他的朋友也說過
這樣沒有結果的愛戀對D是最好的
女神可以永遠活在心中
帶給他源源不絕的靈感
(Lorlly後來嫁給葬儀社員工....My God)
不過在他近年精神狀況比較恢復的時候
他所唱的一句也很令人鼻酸
"愛可以拯救我,但是我沒有~~~~"

其實從D在德州麥當勞工作的帶子裡面可以發現
其實他本來就是一個因為創作靈感太多溶液產生躁鬱的創作人
而成名或者說太想成名讓他的躁鬱症快速發病
(從他講話的方式以及肢體動作可以察覺)
不過藥物是致命一擊
讓他從此精神分裂而以上帝代言人自許

從訪談中感覺到D的爸爸媽媽真的很愛他
他的爸爸在他精神好轉開小飛機載他到其他地方去演出
那時候他的爸爸年紀都已經大了實在好辛苦^^!!
而D為了演出偷偷把藥吐掉導致在小飛機上發病
差點墜機的恐怖狀況--->他爸爸講的時候都哭了...(可憐的爸爸,心臟要很強啊)
這時候我又要說老天是真的要留著他一條命在人事間替他做事情的吧
她們安全迫降的時候看到了一個看板
上面寫著
God have you a safe landing (ending?) but not promise a calm journey.
真是神奇^^

特別一提的是,裡頭提到了D的前經紀人實在是一個悲情的經紀人
其他人都說他是Broadway Danny Rose 的男主角
http://www.imdb.com/title/tt0087003/
也的確是,因為他在Daniel發病得時候被辭退,實在是情何以堪...
他對Daniel非常好,是一個很替樂手著想的經紀人。

魔鬼詩篇 The Devil and Daniel Johnston
導演:傑夫福爾柴(Jeff Feuerzeig )

國別:美
年份:2005
片長:109min
規格:35mm
得獎記錄: 2005日舞影展最佳導演 / 2005舊金山獨立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寇特柯本視他為精神嚮導,Wilco與Flaming Lips翻唱他的歌,樂迷稱他為創作天才。這是丹尼爾強斯頓,搖滾史上最神祕的創作人,也是最孤獨的靈魂。在正常社會定義下,他是不折不扣的失敗者,無藥可治的心病數度將他帶向死亡。然而,透過音樂與畫作,他將真實赤裸的情感宣洩於世人眼前。

-------------------------------------------------------------------------



龐克精神 PUNK: attitude

龐克精神真的就是一部告訴大家甚麼叫做Punk的電影。
裡面介紹了PUNK的演變過程與歷史,介紹了很多指標性意義的老團
最重的是從龐克崛起的歷史當中去瞭解龐克的精神。

片中訪問了「衝擊樂團」保羅西蒙儂(Paul Simonon)、喬史楚默(Joe Strummer)
、「性手槍樂團」史提夫瓊斯(Steve Jones)、「裂縫樂團」(The Slits)、
「林普巴茲堤特」(Limpbizkit)等搖滾大咖,而吉姆賈木許從導演觀點討論的龐克歷史。

然而本片中所說的龐克,那個龐克並不是Nirvana,
不是Vivienne Westwood的華麗龐克衣著,
不是音樂主流大廠競相邀約的Green Days,
而是一種反動的精神,用音樂叫囂挑釁當代主流,
他們不一定要大吵大鬧,也不一定要罵髒話,
Bob Dylan, Velvet Underground, Patti Smith, MC5, The Clash
早期的PUNK從反嬉皮到反抗高壓政治,
雖然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PUNK很不一樣
但是他們都是真正抱有PUNK Attitude的人。

最重要的龐克精神應該是不對當前的局勢與氛圍視而不見
並且不要被大家覺得理所當然的現實所收編
一種反思的力量永遠是支持龐克精神不死的最大支柱。
就像the Clash的團員說的,
現在是怎麼回事,太安靜了,大家都睡著了。
害我也不知不覺得要唱Silent al these years....

附帶一提:這一片一開始播成豪華同志電影史,我還看到了QAF的Ellit,
想說挖~~沒想到你也有玩過PUNK團喔~~
結果是完全的給它放錯電影,害我笑到不行。
之前因為已經看過紐約娃娃,所以再看到Arthur的訪問
(他還是惜字如金啊)感覺很親切。

導演:唐萊茲(Don Letts )

國別:英/美
年份:2005
片長:89min
規格:Betacam
得獎記錄: 2005西雅圖影展 / 2005赫爾辛基影展

這是一本龐克教科書,視點清晰史觀寬廣。採用編年紀的手法,提及了龐克發展的所有關鍵點。六○年代的嬉皮運動與虛無主義、七○年代的反政府文化,乃至千禧年的網路革命都在龐克的框架下逐一審視。觀影過程如同參加一場熱鬧刺激的搖滾演唱會,也是對於美好年代的致敬與追憶。透過電影,我們瞭解到龐克不只是某種音樂概稱,還是造反的精神,更是覺醒的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yan5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